主页 > 散文集 >

卖唱者

我看过许多音乐会,演员中不乏红得发紫的“大腕”,但我从来没有这样专注、这样动过感情。

演唱者,不,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,白白净净的皮肤,戴一副深度近视镜,衣着不时髦也算朴素干净,如果不是在这种场合,绝不会想到他是卖唱的。他说他是一个大学里的学生,出来卖唱是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。我不怀疑他说话的真实性。因为人的喜怒哀乐可以临场发挥,而内在气质要“演”就不那么容易。我也见过一些行乞的。为获得别人同情,总是夸大难处,把自己搞得那么寒酸,有的甚至不惜贬低自己的人格,迎合别人。而他没有,言语不卑不亢,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。

说实话听他的演唱实在谈不上是享受。他的音响不敢恭维,只是一台单放机、一只破音箱子和一杆劣质话筒。演唱时,不是话筒不出声就是音箱出毛病,他不时说着道歉的话。演唱的环境也不好,是在菜场一角布满瓦砾的空地上,天气很冷还飘着细雨。他的演唱说不上水准,只是字正腔圆不走调罢了。不过他演唱绝对投入,他那略显疲惫的神情,有些沙哑的嗓音,真有一种沧桑的味道。

最让人动容的是站在他身边的一位中年人,一身农村妇女的打扮。她怀里温着一杯水,水里泡着一颗“胖大海”,歇一会她就把茶杯子捧上去。在整个演唱中她始终注视着他,不难看出这位是他的母亲,因为只有母亲才会有这样慈祥的目光。可以想象他出身在怎样的一个家庭了,他父母是个土里掘食的庄户人,除了本本分分、省吃俭用外再没有其他本事,家中出了一个大学生,他们是多么地欣喜,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啊。欣喜之余又不免忧虑,儿子几年的开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。但再苦也要让儿子上学,他们下定了决心。儿子不忍看到父母窘迫与艰辛,所以就有了街头卖唱的情景。

以前,我总是把卖唱的与行乞的联系到一起,最早知道卖唱者是在看了《洪湖赤卫队》后,那个“手拿碟儿敲起来,小曲好唱口难开”的英子就是卖唱的,看了梁实秋的文章我才知道西方国家也有以卖唱为生的。近几年,我也见过一些盲人在街头一个拉琴一个演唱。觉得卖唱者生活很不容易,对他们境遇多少有点怜悯。这次却不一样,一个农村青年出来卖唱为的是积攒些钱求学,我有的只是理解和敬佩。从其他听歌人的表情上我也可以看到理解和敬佩。

募钱的纸盒不大,不一会功夫就装满了,卖唱的除了

一声“谢谢”以外再也没说什么,但我看他眼里蓄满了泪水。